“法官,钱已经收到了!对方通过微信转给我了,这个事情总算解决了,太感谢你们了!请为我办理撤诉手续!”款项到账后,杨某立即从外地给承办法官打来电话。
近日,广水市人民法院蔡河法庭运用“调解+预撤诉”机制,成功化解一起困扰当事人多年的装载机费用纠纷,灵活保障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被告确实欠我11000元,他不肯打欠条,我只有向他催款的通话录音。”然而,原告提供的录音证据并不能锁定案件事实。经开庭审理,被告拒不到庭,原告证据又较为薄弱。“法院能判我赢吗?对方会上诉吗?”原告杨某忧心忡忡,“我人在外地,来回奔波不易,如果赢了官司,对方还是赖着不给钱怎么办?”初步分析案情后,法官认为让被告认账是案件突破口,促使和解且被告当场付款是最佳效果。法庭当即联系被告杜某到庭询问案件情况并主持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杜某承诺在一周内支付原告8000元。
然而,原告没有时间在家等待收款,又担心被告领取调解书后不兑现承诺。为解决杨某外出务工与维权的时间冲突,经过综合研判,法庭提出一个创新方案:让杨某预先签署一份撤诉申请。法庭若能成功督促被告杜某付款,待款项到账,就根据原告申请将案件作撤诉处理。若杜某不付款,则依法判决。这一贴心安排,如同一颗“定心丸”,免除了其后顾之忧。此举既可以让杨某安心外出务工,又可为万一调解催款不成时,法庭依法处理预留空间,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诉累,保障各方当事人权益。
约定期限届满,法庭联系被告督促付款,被告均以“未筹到款项,再少一点儿”等为由一再推脱,法庭严肃批评其不诚信行为,并从法理与情理角度耐心做其工作。最终,被告杜某于和解后第13天通过微信转账,将8000元全额支付给杨某。法庭随即依据原告预先提交的申请,下达撤诉裁定,双方当事人均已签收撤诉裁定,本案案结事了。
法官说:“办案既要达到程序完结,还要追求实质化解。面对当事人的特殊困难,我们愿意多想一步、多做一些,用切实可行的办案方法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们将继续探索‘审执一体化’纠纷化解机制,努力践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鄂ICP备120101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