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故事】一场148万元的亲情考验

字号:        

时间:2025-10-30     浏览量:151

2025年2月18日,一个寻常的初春日子,却成了王某某、李某某一家永远的痛。他们勤劳善良的女儿在工地粉刷内墙时,不慎从高处坠落,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46岁。

事故发生后,工地的承包责任方很快将148万元赔偿金打入了王某某、李某某的银行账户。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笔用生命换来的补偿,竟成了这个家庭亲情的试金石。

“这钱是我女儿用命换来的,应该全部归我们老两口所有!”失去独女的王某某老泪纵横。面对同样沉浸在悲痛中的女婿胡某和两个刚刚成年的外孙,老人紧紧攥着银行卡,仿佛那就是女儿最后的念想。

胡某哽咽难言:“我也是她的丈夫,这些年一起吃苦打拼,两个孩子还要上学成家……”家庭会议上,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次次无情的争吵,一句句伤人的话语,让原本和睦的家庭关系逐渐变得支离破碎。最终,无奈的一家人选择走向法庭,对簿公堂。

广水法院收到这起特殊的案件后,没有立即立案审理,而是先细致研判了案情背后的情感纠葛。承办法官发现,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赔偿金分割纠纷,更是一个失去至亲的家庭如何在悲痛中重建关系的难题。

“如果简单地一判了之,可能永远割裂这个家庭的亲情纽带。”承办法官如是说。经过慎重研究,广水法院决定采取调解方式,首先让双方坐在一起面对面交谈。然而第一次见面就充满了火药味。

老人王某某情绪激动:“我把女儿养大成人,她就这么走了,我们老了靠谁?这些钱难道不应该给我们养老吗?”李某某在一旁默默垂泪,不断擦拭着女儿的照片。

胡某则坚持自己的权利:“我和小青夫妻二十年,一起打工挣钱养家,我也是合法的继承人。”两个孩子低头不语,眼前的争执让他们更加迷茫和痛苦。

面对僵局,调解小组及时调整策略,分组开展“背对背”调解。在老人家中的调解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法官没有直接谈论钱款分配,而是先从老人的生活状况聊起。聊到动情处,王某某抬起头,眼中含泪:“法官,我们不是不讲理的人,只是害怕啊!女儿走了,我们老了病了怎么办?”

另一边,调解员也来到胡某家中,与一家人促膝长谈。调解员语重心长地说道:“打官司要时间、精力和费用,而且最终结果也不一定如人所愿。更重要的是,你们和老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调解员的话让胡某陷入沉思。

外孙突然开口:“我不想因为钱和姥姥姥爷闹翻,妈妈在天上看到了会伤心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当双方再次坐在一起时,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调解员趁热打铁,环顾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温和却有力:“您看,这两个孩子,刚长大成人,人生的路才刚起步,工作、成家,哪一样不需要铺路?他们的父亲,也是个老实本分的打工人,挣的都是辛苦钱,要撑起这个家,不容易啊。”他顿了顿,目光转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两口,语气愈发恳切:“而二位老人家,辛苦一辈子把女儿养大,本该是享清福的年纪,却遭此打击。这笔钱,往实了说,是女儿留给二老的最后一点心意,是晚年看病吃药的依靠,是心里的一份踏实。”他稍作停顿,让话语轻轻落在每个人心上,然后恳切地说:“咱们是一家人。今天坐在这里,不是为了分钱,是为了把散了的心重新拢到一起。钱是死的,情分是活的。彼此体谅一步,这个家,就还能是完整的家。”

长时间的沉默后,王某某缓缓抬起头,声音哽咽:“我们想通了……不能因为钱把我的亲人推远。”老人颤抖着手拿出银行卡,“这钱,我们分……”

调解员迅速抓住时机,协助双方商定了具体分配方案。最终,在充分考虑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一致协议:除王某某、李某某的抚恤金351308元外,剩余1128692元由五人平分,每人分得225738.4元。

签字那一刻,胡某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二老面前,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泪水滚落:“爸,妈!小青不在了,从今往后,我就是您亲儿子!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绝不让二老为难,我一定为她、为这个家,给你们养老送终!”老人连忙扶起女婿,三人抱头痛哭。那一刻,148万元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重新找回了比金钱更珍贵的亲情。

这场调解,让破碎的爱重圆,让撕裂的亲情弥合。在情与法的交融中,司法温情照亮了公平正义之路,也温暖了千家万户的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