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路上不可忽视的个体力量

读《明朝那些事儿》,体会作者人性化史观

字号:        

时间:2015-12-10     浏览量:4060

梦想之路上不可忽视的个体力量

——读《明朝那些事儿》,体会作者人性化史观


一直都很喜欢历史书籍,从该书第一部开始就深深被它所吸引,直到全集结束。我想,作者“当年明月写的这部历史之所以比其它的历史好看,首先要归功于诙谐幽默并具有现代感的笔触,把原本死气沉沉的史书,演绎成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更加要归功于他人以为本的叙述方式,将人作为历史的主体,还原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人生。 

而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语言,或者所谓“颠覆传统史观”,而是在于整本书都将“人”这个主体放在了第一位。这里的“人”,应当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这里不是推崇那种忽略人民群众而抬高个人的英雄主义史观,而是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体的“人”推动的。 

些重要的人物对历史起到的重大影响,也充分体现在书中。然而,诸如于谦、张居正等人,他们的故事和对历史的影响已经有太多人写,而作者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关注了一些不平凡的小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历史永远不仅仅属于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许多后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或许就是由历史上的一些偶然造成的,而这些偶然因素往往就是一些小人物,或高尚,或卑鄙,总之,历史的轨迹在他们的手中变更了。 

例如在《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中,有一个广水籍的清官——杨涟(出场时职位很低,最大职位是都察院主官——左副都御使),一生为信仰而战,当他还是个七品给事中的时候,就为了保卫政权,而与野心勃勃的李选侍作斗争,并成功地保卫了幼小的皇子——明熹宗的政权地位。后来,他又与魏忠贤斗,并掀起了“反阉”的高潮虽然这场运动失败,而东林党也随之彻底覆灭,但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没有他的觉醒和号召,历史上的阉党还会猖獗很久。最终他以极其惨烈的方式殉道,看到这里,我不禁心痛了,不仅因为他是我的老乡,而是我终于明白,何谓“舍身成仁”,何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来天底下,真的有这种毫无私心,信仰纯粹的人这种人,即使是小人物,对于我们而言对于历史而言,都是不可忘却的。杨涟不愧为我们广水人的骄傲!

如果要将本书的体裁分类的话,我想应该是以纪传体为主,编年体为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整本书的写作,是以一个个皇帝为中心,再以那个时期的主要人物为基本点的,并且又有先来后到的顺序。作者如数家珍般地将明史中的一个个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并且让人感觉他们是“活”着的人,是未经神话或者妖魔化的“人”他们的雄心和抱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无奈和曲折,我们都能够去理解,去崇拜,去同情,去嗟叹,去感同身受。这正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我还忍不住赞叹的,是作者“人性化”的历史观。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是,“遍览努尔哈赤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队所到之处,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看来,作者并没有像大多数学者那样,迷恋于历史的最终“意义”,而忽略了过程本身的残忍。就好比对努尔哈赤的评价,是的,他是统一了女真,冲击了腐朽的明朝,但我们不能仅仅看重结果,看重他对历史的“贡献”,不可忽视的是,无数的个人和家庭,因为他的功绩,因为他对历史的“贡献”,而死亡、被拆散。他对腐朽明朝的“冲击”,并非以一种文明的姿态,而是以纯粹的野蛮、烧杀抢掠的方式而进行的。虽说人类历史上战争和死亡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并不代表那些死去的人们不值得缅怀,也不代表那些通过“万骨枯”而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们值得原谅。

在最后,我想说,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明朝发生过的那些事儿”,更多的是审视历史的角度和方式历史不是属于个别大人物的,也不是属于某几个历史学家的,甚至历史也不是属于我们当代人的,历史属于构建起历史的每一个个,无论是逝去的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们评述历史,除了功利的重视结果和意义的视角之外,还要注重历史的过程,以及生命在历史中的价值。


我们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为了早日实现我们的梦想之路,每个个体应该发挥自己在历史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坚定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一体化的理想信念,凝聚起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 陈侃(广水市法院信息技术中心)




打印 关闭